在建筑領域,膜結構以其獨特的造型和卓越的性能,正逐漸從傳統的臨時設施范疇,邁向成為永久建筑的主流選擇。這一轉變,背后是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技術突破。
早期應用:臨時設施的首選
膜結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,那時人類使用獸皮、織物等材料搭建簡易的遮蔽物,這便是膜結構的雛形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現代膜結構在 20 世紀中葉開始嶄露頭角。最初,由于材料和技術的限制,膜結構主要應用于臨時設施,如馬戲團帳篷、臨時倉庫、活動展廳等。
當時的膜材多為 PVC(聚氯乙烯)涂層織物,雖然具備一定的防水和遮陽性能,但在耐久性、強度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。其使用壽命通常較短,一般在 10 年左右,難以滿足永久建筑長期使用的要求。而且,PVC 膜材的自潔性較差,容易沾染灰塵和污漬,影響美觀和使用效果。在結構設計上,早期的膜結構也相對簡單,多采用充氣式或簡單的骨架支撐方式,難以承受較大的荷載和復雜的環境條件。
邁向永久建筑:關鍵技術突破
膜材的革新
PTFE 膜材的出現:20 世紀 70 年代左右,PTFE(聚四氟乙烯)膜材的誕生成為膜結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PTFE 膜材是在極細的玻璃纖維編織成的基材上,涂覆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制成。它具有諸多優異性能,強度高,拉伸強度可達 150KN/m,能夠承受較大的拉力;耐久性好,使用壽命在 20 - 30 年以上,遠遠超過 PVC 膜材;自潔性極佳,不沾灰塵、不懼污漬,雨水的沖刷即可使其保持光潔如新;同時,它不受紫外光的影響,高透光性使得透過的自然散漫光不產生陰影和眩光,反射率高,熱吸收量少,能有效調節室內溫度。例如,1970 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的美國館,第一次采用以聚氯乙烯(PVC)為涂層的玻璃纖維織物作為覆蓋材料,而隨著 PTFE 膜材的發展,其逐漸成為永久性膜結構建筑的首選材料。
ETFE 膜材的應用:ETFE(乙烯 - 四氟乙烯共聚物)膜材也是膜材發展的重要成果。它具有極高的透光率,可以達到 95% 以上,使室內空間更加明亮通透。而且質量極輕,是最極致的輕型結構,同時具備良好的耐候性和化學穩定性,在惡劣環境下也能保持穩定性能。如中國國家游泳中心 “水立方”,創新性地采用了 ETFE 氣枕膜結構,其獨特的結構和色彩不僅創造了獨特的視覺效果,還實現了良好的透光、隔熱性能,成為膜結構建筑的經典之作。
結構設計的優化
預應力技術的發展:現代膜結構通過精妙的預應力設計,將一張張薄膜幻化為充滿張力的空間形態。在簡單的張拉膜結構基礎上,發展出了更為復雜的預應力索網結構等體系。例如,弗雷?奧托在 1960 年運用預應力索網結構,從斯圖加特輕型建筑研究所屋頂到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,完成了大跨度柔性結構建筑類型的確立。預應力技術使得膜結構能夠更好地承受外部荷載,提高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,從而為大跨度永久建筑的實現提供了可能。
計算機輔助設計(CAD)與分析技術:進入 21 世紀,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膜結構的設計帶來了革命性變化。CAD 技術使設計師能夠更加準確地設計膜結構的復雜曲面造型,模擬不同工況下結構的受力情況,優化結構設計方案。通過計算機模擬,可以提早預測膜結構在風、雪、地震等荷載作用下的響應,確保結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同時,計算機技術還能實現膜材的精準裁剪和加工,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。
施工工藝的改進
模塊化施工:膜結構建筑采用工廠預制 + 現場組裝的 “模塊化” 施工方式。膜片的裁剪、鋼索及鋼結構等的制作均在工廠完成,減少了現場施工時間,可與下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構件等同時進行,避免施工交叉。在施工現場,只是進行鋼索、鋼結構及膜片的連接安裝定位及張拉的過程,大大縮短了施工周期,且施工精度更容易控制。例如,一些大型體育場館的膜結構屋頂,通過模塊化施工,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安裝,確保項目按時交付。
質量控制與監測技術:在施工過程中,采用先進的質量控制與監測技術,對膜材的安裝、張拉過程進行實時監測。通過傳感器等設備,準確測量膜材的張力、變形等參數,確保施工過程符合設計要求。一旦發現異常情況,能夠及時調整施工工藝,保證施工質量和安全。
永久建筑中的廣泛應用
如今,膜結構在永久建筑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。在體育場館方面,眾多大型體育賽事的場館采用膜結構屋頂,如慕尼黑安聯體育場,其可變化的膜結構外立面能通過燈光呈現不同顏色,不僅為觀眾提供了獨特的觀賽體驗,還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。在交通建筑中,迪拜國際機場的膜結構屋頂以其優美的曲線和高效的功能著稱,沙特阿拉伯吉達機場的膜結構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無柱空間之一,為旅客提供了寬敞、舒適的候機環境。商業和文化建筑領域同樣表現出色,日本東京的穹頂城采用膜結構創造了巨大的室內公共空間,英國康沃爾的 “伊甸園計劃” 用一系列透明膜結構氣泡組成了獨特的生態展覽館,吸引了大量游客。
從臨時設施到永久建筑,膜結構憑借膜材革新、結構設計優化和施工工藝改進等技術突破,實現了華麗轉身。未來,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,膜結構有望在智能性、生態性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,為建筑領域帶來更多驚喜,在永久建筑市場中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。